- 非金屬礦礦動態
- 非金屬礦礦介紹
非金屬礦
非金屬礦是與金屬礦相對而言的,有91種,主要為金剛石、石墨、水晶、剛玉、石棉、云母、石膏、螢石、寶石、玉石、瑪瑙、石灰巖、白云巖、石英巖、陶瓷土、耐火粘土、大理巖、花崗巖、鹽礦、磷礦等。

通常條件下為氣體或沒有金屬特性的脆性固體或液體,如元素周期表右上部15種元素和氫元素,零族元素的單質。非金屬元素是元素的一大類,在所有的一百多種化學元素中,非金屬占了23種。在周期表中,除氫以外,其它非金屬元素都排在表的右側和上側,屬于p區。包括氫、硼、碳、氮、氧、氟、硅、磷、硫、氯、砷、硒、溴、碲、碘、砹、氦、氖、氬、氪、氙、氡,80%的非金屬元素在社會中占有重要位置。
大部分非金屬原子具有較多的價層s、p電子,可以形成雙原子分子氣體或骨架狀,鏈狀或層狀大分子的晶體結構。金屬和非金屬之間有被稱為類金屬的砷,銻,硅,鍺等。
當溫度或壓力等條件發生變化時,金屬或非金屬可能轉化。如金屬錫在低溫下可變成非金屬的灰錫。
非金屬在室溫下可以是氣體或固體(除了溴,惟一一個液體非金屬元素)。非金屬元素在固體時并沒有閃亮的表面,但是不同的元素會有不同的顏色,例如碳是黑色的,而硫是黃色的。非金屬的硬度有明顯的差別,例如硫是很軟的,但鉆石(碳的一種)卻是全世界最硬的。非金屬是易碎的,而且密度比金屬要低。非金屬不是好的導熱體,是電的絕緣體(除了碳在石墨的形態下)。
是非金屬元素的通性,它指某種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得到電子的能力。某元素原子非金屬性越強,即其得電子能力越強。由元素周期表上看,靠右的元素非金屬性比靠左的元素非金屬性要強,靠上的元素非金屬性比靠下的元素非金屬性要強。對于元素的單質,非金屬性體現在單質的氧化性上。
與金屬性區別
在金屬晶體中,金屬原子的自由電子在整個晶體中移動,依靠此種流動電子,使金屬原子相互結合成為晶體的鍵稱為金屬鍵。對于主族元素,隨原子序數的遞增,金屬鍵的強度逐漸減弱,因此金屬單質的熔、沸點逐漸降低。
成鍵方式 非金屬原子之間主要成共價鍵,而非金屬元素與金屬元素之間主要成離子鍵。
非金屬原子之間成共價鍵的原因是,兩種原子均有獲得電子的能力,都傾向于獲得對方的電子使自己達到穩定的構型,于是兩者就共用電子對以達此目的。而金屬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較強,與非金屬相遇時就一者失電子、一者得電子,雙方均達到穩定結構。多原子的共價分子常常出現的一種現象是軌道雜化,這使得中心原子更易和多個原子成鍵。非金屬原子之間形成的共價鍵中,除了一般的σ鍵和π鍵,還有一種大π鍵。大π鍵是離域的,可以增加共價分子或離子的穩定性。
化合物
由于非金屬元素復雜的成鍵方式,幾乎所有的化合物中都含有非金屬元素。
如果非金屬元素與金屬元素一同形成無機化合物,則可以形成無氧酸鹽、含氧酸鹽及配合物這幾類物質。如果只由非金屬元素形成無機物,則可以形成一系列共價化合物,如酸等。非金屬元素碳是有機化合物的基礎。
分子氫化物
除稀有氣體以外,所有非金屬元素都能形成最高價態的共價型簡單氫化物。
熔沸點:同一族的熔點、沸點從上到下遞增。但NH3、H2O、HF的沸點因為存在氫鍵而特別高。
熱穩定性:同一周期自左向右依次增加,同一族自上而下減少,與非金屬元素電負性變化規律一樣。
還原性:除HF外都具有還原性,其變化規律與穩定性相反,穩定性大的還原性小。此外C、Si、B能分別形成碳烷、硅烷、硼烷一系列非金屬原子數≥2的氫化物。
含氧酸及其鹽
除稀有氣體、氧、氟元素以外,所有非金屬元素都能形成含氧酸,且在酸中呈正氧化態。同一族從下到上、同一周期從左到右,非金屬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逐漸增強。但其他價含氧酸不遵循此規律。
非金屬含氧酸中,高氧化態的強酸常具有氧化性,如硫酸(H2SO4)、硝酸(HNO3)等;一些弱酸如次氯酸也是氧化性酸。還原性酸包括亞硫酸、亞磷酸等。